"專業外部顧問的優勢在於,大家會傾向於接受外人的建議;而非企業自身的經理人,因為後者可能受到內部環境或文化影響,有著「對分析與檢討無法完全客觀」的印象,甚至是先有答案才有分析的研討"
幾天前主任丟來一份簡報,大綱已擬好要我看能不能加點東西
標題是XXX部門的前景與展望..
內容:前言、SWOT分析、結論與展望、完。
呃,請問這篇報告要報給誰聽?
一篇報告應該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,那就是觀察、分析、方案、研討、結論與執行。
只有觀察與分析、直接跳到結論的報告,剛好落人「先有答案再做探討」的刻板印象;
如果要做完全套,卻又是番大功夫,包含檢討的工具、方案的提出與決策。
要提出不同的方案,還得嘗試挑戰上面既定的策略方向,確實是個很大的障礙...
該怎麼去實踐呢?
(現在很流行的)大前大師說:「遇到適當的情境,隨時對自己進行模擬思考的訓練,真正面臨其境時,就能像是有經驗的人一樣熟練。」
不過在真的下去思考之後,會發現有種窠臼很難突破,那就是人在其中時,自己會很容易潛在的接受某些假設,而外人卻不一定能接受,這是因為對問題所處情境認知程度有不同所致。
因此,最上面這個title quote其實結論有些武斷,其實外部人員的建議價值在於企業或產業範疇以外的成功經驗,提供的成功的外部經驗或智慧,但是要透過經理人把 consultance內部化,才能真正達成策略建議的目標。外部顧問的優勢在於資訊的透明度,然而在實用性上還要加點調味才行,不過如何調出味道,顏色 仍然清澈,這才是「老塞」(老師傅)的功夫。
不過反過來說,當我看到幾份長官的提案簡報時不禁莞爾:作的可以再像顧問公司的上課講義一點...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