師者,所以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。 --韓愈。師說
張忠謀曾在天下訪談時說天底下最難的事情,是「把我腦袋的東西,裝到你的腦袋裡。」以及「把你口袋裡的錢,裝到我的裡面來。」
知識的傳遞,是一門意會不靠言傳的學問,不像電位高流向電位低那樣的理所當然,需要克服不同的「電阻」。
知識的主體、受體、媒介不同,傳遞的效率與成果也會不同。
因此,觀察「教學」這項行為可能的本質分類,好像變成一個有趣的主題。
我感覺「老師」這個專業,其實分做三種角色。
1. Instructor
簡單說就是上課翻開課本,講解公式定義,演算例題,適用於對相關知識有基礎見解後的紮根與擴張。ex:家教、中小學老師。
2. Advisor
協助提供解決各項疑難雜症方法的人,適用於實際應用知識遭遇實務困難的情形。ex:上司、指導教授。
3. Tutor
講解相關知識藍圖以及輪廓的人,適用於對相關領域不熟悉的人進行解說。ex:演講、通識課。
三種角色,其實所需要的功夫是截然不同的,
第一類角色需要紮實的知識基礎,並以學生熟悉的溝通模式傳遞已經存在的知識。
大概是因為耳濡目染吧,我覺得大家應該對這種角色最能快速上手。
第二類角色需要豐富的經驗,能以雙方皆熟稔的術語互相溝通,知識會從雙方的討論中迸發火花。
這種需要的比知識更多,他要能有靈感,有邏輯的串接各項實務資訊,並做出適當的推論。
第三類角色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,能在雙方知識基礎不同的情形下進行溝通。
想像一下你要對剛剛學中文的老外,讚揚古文的采風。沒錯,他需要更多的溝通能力,要能穿更多人的鞋子(be in elses' shoes),瞭解受方的背景、知識、甚至身心情況,進一步規劃講演的藍圖。
知識的傳遞 = 資訊的蒐集能力 ╳ 邏輯推演能力 ╳ 溝通傳達的能力
好像最近有一本書,也提到類似的觀點(懶得查證了lol)。
我看過的老師裡面,三種能力兼具的不多,尤其是第三種。
知識愈專精的人,愈容易陷入自己所擅長的知識領域來溝通,舉例來說,許多通識課都是睡覺課....
要能引起不懂的人的興趣,注意聆聽接受,需要與知識不同的技巧。
國外的大科學家喜歡且擅長開大一普物普化等通識課,但在國內這種情況並不常見。
筆論至此,發現我之前所想的三種角色,不正是
Tutor:傳道
Instructor:授業
Advisor:解惑
原來老祖宗們早都想周全啦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