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

淺談英文文句遣詞心得

亞洲人撰寫英文文章最常犯的三項錯誤:
1.可以更簡單的表達,卻使用被動式。
2.可以更直接的說明,卻使用倒裝句。
3.可以更平順的陳述,卻使用假設態。

上面這些comment是不少外國人共同的意見。
不過這些是「症狀」,沒有說明「病因」。

最近開始嘗試抄一些議題寫短文,所謂三折肱成良醫,我想以白老鼠的立場來說明自己對「病因」的想法。

造成語法與遣詞差異的原因

首先先從前兩天剛好跟我弟討論的英文求職信自介來做例子,我們在做自介的時候,「我的家庭共有四名成員(然後後面接上每個人跟自己的關係與影響)」這句話是常見的家庭背景介紹的開場白。那麼要怎麼寫這段話?

There are four members in my family. My father is blabla..
這句看起來比較OK
不過在寫下這段話的時候,我比較有興趣的是,真的有阿兜仔這樣寫嗎?
如果不是,那他們為什麼不是這樣寫?
因為他們在compose的時候不會這樣構造一個段落,也就是說,他們在自介的時候,不會從「我家有幾個人,爸爸怎樣怎樣」作為編寫的邏輯。

為了點出這個因素,下面再分享三個我自己的經驗案例:

第一個例子是有次去聽業界舉辦的英文paper發表會,也請到兩個外國人來做報告,結果休息的時候,大家都說外國人講的都聽不懂,可是台灣人跟新加坡、大陸人講的就聽的還OK。(雖然覺得很合理,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?)

第二個是我爸跟我說的,他去上公司辦的英文研習班,請到一個外國人來教,他要大家交一篇作文作業,結果批改結果出來竟然有一篇被評"Fraud":在詢問下老師才透露該生繳交的作文他一看就知道不是台灣人寫的,而是美國人寫的,所以是明顯的抄襲。(居然這麼篤定,Why~~~~?)

第三個要請大家回想一下高中英文課本,應該有一課叫做「How the Tide Helps Us to Erect the Kuan-Tu Bridge」,這篇是台灣人寫的,因為在課文最後有寫節錄的文章來源與作者。這一篇文章當時被英文老師大力讚揚說是台灣人寫的傑作,因為它讀來格外句詞達意,文筆通順。(.....)

這三個故事告訴我們:台灣人,嗯,應該是說華文的人,對於自己建構的英文理解力遠高於英文為母語的人們。

那麼剛剛提到,常犯的文句建構謬誤原因應該很明顯了。

文化環境的差異造成文字邏輯建構模式的不同

回到剛剛那個自介的開頭,

It is my utmost grace to grow up under my parents nurture, ...

應該是一個比較像阿兜仔寫的開頭,不過對我們來說,這樣字字斟酌的方式是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寫出夠格的文章來的。

為了改善這種情況,才會有下面要提到的solution:建立標準大綱。

打模板:將作文視為獨立科目的處方箋

所謂的標準大綱,就是先行擬好固定模式的文章結構與大綱,在選定題目的時候就開始把題目相關的資訊套用到既設的框架內。這麼做的好處是時間的使用上很有效率,不會寫這句的時候才想下一句,而可能造成結構鬆散或失焦,另外這也是一個proven way。

不過這是因為我們把分析寫作當成獨立科目來看待(剛好它也是獨立測驗)的關係,這樣可以把作文考試同化為diction的測驗,因為結構已經擬好了,剩下的就是從記憶中的字庫提出關連字來放進去。實質上這麼做有個隱性的缺點,那就是前面所提到遣詞造成的謬誤,在這裡仍然可能會發生。個人認為,建立標準大綱是提高寫作效率的工具,但是要能寫出符合阿兜仔期待的文句架構,還是下面這個基本功比較重要。

大量閱讀:克服環境差異的文句建構邏輯

有趣的是,補習班常推薦的閱讀文庫,原本被認為是提高閱讀理解反射能力的方案;我卻認為它是拿來練作文的工具。

大量正式格式的英文可以幫助理解外國人文句的建構模式,所以在閱讀測驗的文章中,不只是要能快速的釐清主旨與文意,另外也能更瞭解外國人敘述人事物的模式。

以後要提醒自己,在做完一篇閱讀的同時,回頭研究其syntax與composure,才能進一步比較華文與英文在建構文句上的差異性在哪裡,並在以後的嘗試中進行修改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