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

故事與啟示

下面這則故事是這禮拜晚上上課的時候當天的講師說的,裡面的許多數據資訊我個人覺得應該是被加工過,但是這並不影響它本身帶來的啟示。
故事內容是這樣的:


2002年,高雄市政府、鐵路局等單位召開了一場競圖會議,高雄火車站即將進行一項大工程:為了因應即將到來的三鐵共構與鐵路地下化,要將火車站移動至適當位置,這項工程的流程是像下面這個連結所描述,是不是跟當初2000年台大藥學系管遷移很像呢?

高雄火車站的遷移工程簡介

要將重如泰山的建築物提起並且移動,在搬運過程中還不能傷及結構及外觀,然後在適當位置確實定位,並重新穩固結構基礎與地盤連結,這種宏偉的規模與成就及其縝密與精準,讓當初身為學生的我們十分嚮往。

招商競圖開始了,各家廠商莫不使出渾身解數詳細說明建物如何仔細的分析、開挖、支撐、移動、定位、固結。

「主席,各位評審委員,敝公司有豐富的經驗,執行開挖的過程中絕對會注意周邊地盤的穩定與安全;預計開挖至3-4米基礎深度後,每個底座採用兩個200噸千斤頂支撐,並將以木樁為軌道移動舊車站至最準確的定點,必不負所託。」
主席拆開了價格標單,5000萬。

「主席,各位評審委員,敝公司有豐富的經驗,執行開挖的過程中絕對會注意周邊地盤的穩定與安全;預計開挖至3米基礎深度後,每個底座採用兩個220噸千斤頂支撐,其安全係數已經過專任技師詳實的計算,本公司還有專責的測量部門,採用最先進的GPS設備,對於站體遷移的準確率有最高的信心,必不負所託。」
主席拆開了價格標單,5250萬。

經過長時間的會議,領標廠商終於快要全部報告完畢,剩下一位日商。這位日商緩步走向台前,他身後的推車並未堆著服務建議書與圖說,只有幾本舊書,評審委員納悶著:這間廠商的服務建議書呢?他的資料在哪?
日商站上了講台,並沒有把他的文件分送給評審委員。出乎意料的,他的中文比想像中還要好些。
「處長,各位長官評審,首先我想澄清幾項疑義。」
「第一,高雄火車站站體基礎是4.8米深,並非3-4米,而本公司的供應商已有適合深度的鋼板樁與擋土設備,隨時可以進場。」
「第二,根據原設計的服務水準與結構用料,每座基底所需支撐的噸數是650噸,本公司亦有充足的機具可供調度。」
「第三,除了基底之外站體本身還有若干木樁結構,必須要先行處理樁體截斷後的替代支承方案,本公司已擬好結構計算書。」
「最後,本公司不需額外繪製既設結構及介面圖說,亦無相關可能的風險。」
他拿起了推車上的舊書翻開。
「這些是61年前,本公司起造高雄火車站的竣工圖正本。」


在眾人嘩然之下,主席拆開了標單,一億一千五百萬。


這個故事的結尾是這樣的,得標之後,日商回頭找了其中一間廠商,以他們競標價的九折分包。談笑間,超過6000萬台幣入袋。


當天該名講師以這篇故事說明文件保存的重要性,以及資訊科技該如何協助工程師保存這些資料。當然,是以語重心長的心情陳述的。
從這個故事中,可以體會到文件及資訊的完整保留,以及即時提取的重要性。而以現今公共工程的環境,主辦與主管機關多尚處於各自主政的情形下,仍舊有許多亟需改進之處。而以現今發達的資訊科技,以及台灣的產業結構,其實有非常普及的技術以及硬體可供利用,所缺的只有整合的共識。

思緒至此,這篇故事突然讓我另外有一個相關的聯想,而其嚴重性在加以推敲後,卻不減反增。因為這個議題正中我們社會的弱點之一:法令。再堅強的科技與硬體,恐怕也不太容易解決。
這個部分,我想在下一篇討論時,跟另外一個事件一起點出來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