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

V&V's的角色以及市場機制進場的價值衝擊 - "碳交易" Part2

這個老師顯然很滿意他的急智,畢竟這個點子不用花到自己的錢,就能讓有效減少現在垃圾量、並且嚇阻亂丟垃圾,小朋友們養成好習慣,週會再拿整潔獎狀,一舉數得。
不過以下才是比較可能將要發生的情況:
最早幾天,被抓到罰錢與清潔獎勵的都有一定的數量,然而幾天後,教室周圍的垃圾減少了,也沒人亂丟了,然而撿垃圾的次數卻沒有明顯的下降,於是在結算的時候,大家發現撿一次垃圾只能分到兩塊錢。再隔週又更少,最後老師甚至發現沒有罰錢卻仍然有獎勵的次數要配給,也就是說,撿了垃圾卻沒有獎勵。
這個情況假設沒有妥善處理,比較極端一點的結局會變成:垃圾愈來愈多,但是因為沒有罰款,所以撿了也沒有獎金,沒人願意處理,即使老師最後只好倒貼,撿垃圾的動作仍然沒有改善,而且同學對整潔的態度會變成講也講不聽,班級的整潔成績在數週後一落千丈,並且積弱不振。

其實這個將金錢機制帶進場的發想相當特別且令人振奮。不過應該會遭遇到一些制度的制訂以及實際執行上的種種阻力,這也是象徵地球永續指標的「京都協議書」自90年初期就開始規劃,但一直到05年才正式訂定完成的原因。


社會規範與市場價值的異同造成人們認知的衝擊影響及變革阻力(resistence of change)

市場機制進場主導原本社會規範的機制,會造成兩種衝擊。

第一種是組織行為常引用的變革阻力,人們既有模式已經受到某項機制的規範,當這項規範醞釀出現變化,那麼必定存在有利益(或稱價值)關係者(stakers),也就是說,當規範出現變化,必定有因此得利的人,也有因此而較為不利的人,這兩群人可預見的會立刻出現衝突。
假設以台灣加入碳交易所為例,以台灣的人口與資源密度來考量,在全球碳交易所中必定屬於買方,那麼那些即將成為買家的人,每年將有多大的開銷?他們必定會對政府進入交易所的決策進行抵抗。而由於在國內少有碳交易的賣方,因此對台灣而言(無視地球生命價值下)相當於大量價值的流失,以台灣2300萬人(約佔全球人口1/240)卻排放全球1%的二氧化碳的環境體質,經濟上沒有任何正面誘因能讓台灣登入大雅之堂,這就是來自內部的變革阻力。

第二種是市場進場主導原本的社會規範可能造成的價值衝擊。從現在開始,人們不再因為「愛環境」減碳;而是因為「多賺錢」而為之(好比在範例的故事中,同學們不再因為愛乾淨而整理環境,而是因為有利可圖)。那麼環境保護的中心價值,很容易的就被取代掉了。這個議題是蠻主觀且敏感的,就舉一個大家比較容易能感受到價值衝擊的小故事做例子。

一位工作有成但繁忙的年輕人,這一兩年來大幅的減少了拜訪父母的次數,而當擔心的母親忍不住向他關心時,他因為抽不出時間長途跋涉,不禁向母親提出一個月多一千元的「禮金」以換取不用回老家的權利。
這個小故事自然以「傷心的母親與無奈而生悶氣的兒子無話可講」來作為結局。

「環境保護」之於「血緣之情」,一樣是道德上向善的議題,不過大家是否感覺到程度上的差異了呢?


評價認證及監督機制及其權利義務範圍的建立困難(hindrance of taking validation and verification into stakes)

其次是監督認證機制在實行上的困難度。這點相信不消說,大家都能自行發揮其可能造成的影響。

在這裡分享一個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很有趣的註腳,內容是這樣的:
「請大家試想一下,我們能多麼忍受電腦的作弊行為,以自虐來得到成就感;卻多麼的無法忍受其他人的先天優勢。」

套一句武俠電影的老俗話:
「有人的地方,就有是非;有是非的地方,就有江湖。」

不管監測的機器再怎麼準確,再怎麼鉅細靡遺,只要規範與標準是人定的,永遠有的吵。


下回討論的是這些阻力有沒有合理的方案來因應。(應該是會有吧!不然碳交易所跟京都協議書怎麼出來的)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