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

簡論高捷末班停駛事件

970826夜班停駛新聞
970901夜班復駛新聞


商業考量?


看完新聞後,要請大家來看一點簡單的算數。
我們來簡單的計算營運高捷末班車的邊際變動成本率及獲利。
所謂的邊際變動成本,簡單來說就是就是末班車的能源、人力、各項所需設施運轉的成本。
高捷一天營運17小時,其中令有6-8,12-13,17~20共6小時尖峰,此外尖峰班距為6分、離峰班距為10分(資料來源),那麼一天共出(6*10+11*6)*2=252班,令為每天250班。那麼營運成本的差異是2/250約為千分之8。
另外依據高捷5,6,7月運量統計表(資料來源同上),我們先假定日運量為10萬5千人,另外夜班車運量令為250人(資料來源),那麼營收比率約為250/105000約為千分之2

雖然這是個粗略的計算(上面是將營運時間等同車行時間計算,其實多開一班車,但開門時間要多半小時,相當於約1/40的車站成本,不過因為夜間營運水平不及平時,因此實際成本遠低於此),但試問,不到百分之一的成本與收益變化,有被市政府吃豆腐來的痛嗎?

當初開設深夜班次的初衷,是為中鋼、中船為主的夜班人員,以及對應高鐵列車末班時間而加設,沒有提到商業考量吧?當初在加設夜班的時候,一定會對營收做評估後,總和商業及社會服務考量後所做的決定;那麼現在如果說因為商業考量而要裁撤,無疑是給市政府打槍的大好機會。


當經濟遇上政治

其實退一步來講,新聞上面訪問那些不滿的民眾們,隔天開始就會因為停駛末班車而拒乘其他班次嗎?相信機率很小吧。因此上面的說法,並不是在講KRTCO在這件事的處置是錯的,而是要反應相較於脆弱的社會形象遭到打擊所需要付出的代價,而為了要爭取那不到百分之一的營收,社會規範的籌碼轉到了市政府的手上,而使KRTCO在後續可能的問題處理或爭議調處上,進入不利的地位。當初開辦夜班車也是有不少的原因是要營造社會服務的形象,爭取社會認同;但是現在這麼一搞,停駛也沒停成,反而把球做給市政府,現在市政府變成「維護市民權益的把關者」,而KRTCO變成「唯利是圖的商人」,這三個月以及未來的夜班車,在社會認同上已經形同為他人做嫁了。

來看看復駛新聞裡面這段話:
陳菊表示,她期待中鋼公司的新任董事長張家祝,作為公營企業負責人,能以高雄市民福址為念,延續高捷公司當初承諾市府的各種優惠市民措施,而不因政黨輪替有所改變。

倒打這一耙做足所有話中梗:
1.「她期待」:現在捷運公司變成捷運局的下屬。
2.「以市民福祉為念延續各項承諾市府的優惠」:現在捷運公司變成說謊者。
3.「而不因政黨輪替而有改變」:現在捷運公司變成挺藍份子。


所為與不所為

其實是政府也只是作他們應該做的事情,爭取可供市政資源的最大化。如果因此就把公家機關妖魔化,也不是很恰當的。真正的政經競合關係,應該是在不斷的協調中取得權利與義務的平衡。因為「社會所認同的」高捷價值是市府與捷運公司共享的,因此把這個認同價值做大,才是避免雙方在死水中打水仗的方法。
綜上簡評一下KRTCO在這個事件中的各項動作:
既然覺得不會賺,就不要把自己的豆腐給人家吃;
既然被吃豆腐了,不要想把豆腐從人家嘴巴裡挖出來,大家都會認為豆腐是他的不是你的。

最後我有一個心機的方案:
當初業主提出夜班需求,在營收分析結果出來之後,董事長應該安排等所有的經理人做出負面的報告結論後,慷慨激昂的力排眾議,並且將這個過程透露公開,這樣就可以順利把大部分的社會認同價值從事政府手上「偷」過來。
最後最後,只試辦了三個月就決定停止夜班車,也太沒耐心了吧,至少先實行個車站夜間節能方案之類。說不定要半年一年後,就逐漸與高雄的夜生活搭上軌道了說...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