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

悲情選戰策略與奈許均衡

"Simply repeating the slogan that 'every vote counts' isn't ever going to work, because it isn't true." --Ken Binmore

許多人對於「棄保」「搶救」「悲情」等選舉策略抱持輕視的態度,認為作秀情事不值一晒。然而,即便對政治不甚熱衷的我們,也不能放棄這個思考的好機會:為什麼政客們不厭其煩的採用類似的「戰術」?

答案很明顯:這招有用。
那麼,真正的問題來了:為什麼悲情訴求的戰術會有用呢?


中間選民與投票率

在台灣即使是投票率最高的總統直選,也大約只有接近八成的投票率;易言之,有數以百萬計公民沒有行使投票權。在電視及各大媒體上,政客們不斷的鼓吹中間選民投票,打著老掉牙的台詞「您寶貴的一票」云云。

其實你的一票一點也不寶貴。

許多人認為那些不投票的人是放棄自己下判斷的權利;但事實是,人們是否前往投票這個動作不能作為吾人是否理性思考的依據,更可能的情況是,人們在投票時並非受到自己理性意識所控制,而是信念,這些信念讓投票者在投票後產生自我實現的成就感。也就是說,人們是為了這個成就感而投票的。

所以,真正要刺激公民前往投票的方針,並非嘗試著去證實你的那「一千七百萬公民票分之一」有用,而是要嘗試說服人們去投下那一票後讓他們覺得「爽」。

而這裡就是悲情選戰策略進場的時機了。


Good Samaritan and Kitty Genovese

這裡我們先介紹兩個英文名詞,Good Samaritan and Kitty Genovese。
Good Samaritan(善良的撒馬力坦)是聖經中唯一救助遭劫而受傷的受害者的人,人們受到該類故事的影響,對於「作好人」這件事情有著相當自我提升的成就感。
Kitty Genovese則是相當著名的社會案件:1964年這位28年華的女性,在路邊慘遭歹徒刺殺身亡;雖然犯人迅速的遭到逮捕並判刑,但是眾人的焦點卻是「為何受害者在路邊遭襲,旁觀者卻完全沒有伸手救援的行動?」紐約時報甚至曾以"Thirty-Eight Who Saw Murderer Didn't Call the Police"為題大加撻伐。

為什麼這兩個受害者,所承受的命運迥然不同呢?


奈許均衡與Social Loafing

現在我們設定一個情境如下:現在海邊有一個人在水裡載浮載沈,亟需援助,一旦有人挺身而出救回受害者,那麼在場的目擊者都可以獲得心靈上的滿足,比方說100%好心情;然而,跳進海中救人這件事可是個苦差事,還有危險性,讓我們姑且設定為-10%的身心影響。

這個事件的操縱變因是:目擊者的數量

如果目擊者只有一個人,那麼他的選擇就非常簡單:救人,獲得90%好心情;或者不救人,那就是0。因此挺身救人的機率是百分之百。如果目擊者有兩個人,那麼情況會變成:兩人有只要有一個人救,另外一位100%,但他自己只有90%。此時兩人中的甲挺身而出,乙的策略反而變成束手旁觀,因為如此會將他的效用最大化(10 over 9);只有當甲束手旁觀時,乙才會選擇挺身救人(9 over 0)。此時對每一位目擊者而言,「沒有其他人挺身而出」的機率會維持在10%。

換言之,

1/10=(一位旁觀者不願挺身而出機率X)^n-1 其中n就是目擊者人數

因此落水者無法得救的機率是:(X)^n

當n=2時,無法得救的機率是 0.01。
當n=3時,無法得救的機率是 0.0316。
當n=10時,無法得救的機率已經變成了0.0977。

事實上,落水者無法得救的機率在目擊者人數無限制增大後會收斂到某個值--0.1。也就是,如果旁觀者超過了10個人,那麼落水的人居然有幾乎一成的機率完全沒人去救!

這種「觀察對手作為以作為本身行為方針」的態勢正是賽局理論的核心邏輯。當賽局趨近奈許平衡時,受害者獲救的機率就可以被計算出來。而這種旁觀者眾卻無人插手的寫實現象,管理學上有一種專門的稱呼:Social loafing,意指一種現象,表示人們單獨時願意的付出遠大於一群人在一起時個別願意的付出,人們群聚在一起時,反而變的沒人願意真正的做出貢獻。除了上述Kitty Genovese之外,另一個國內著名的案例是八掌溪事件。


OK,現在我們回頭來看看這個概念跟選舉花招有何關連。

假設有兩個候選人,某A候選人沒有資源、沒有淵源、沒有派系,民調大幅落後,大體上就是一個ready loser,有人甚至戲言:大概只有他跟他媽會投給自己!

但是,A卻不一定是輸家。

候選人打出「悲情」訴求策略,他們要的不是催出大眾「寶貴的一票」;而是要催出"Samaritan Sympathy"--「既然A沒有希望,那麼為何不讓我的這一票使他跟他母親開心一點呢?」此時,有一些中間選民就被打動而前往投票了:他們並不是要A當選,而是要讓選票對他們自己產生最大的效用。

悲情的訴求,並不如落水受害者被大家所圍觀,因為「投票本身是秘密的行動,並非公開的」;相反的,它能成功塑造Good Samaritan情境,勸導原本不投票,或者原本心不甘情不願要投B的人轉而投A尋求更高的成就回報。而這也是為什麼民調的領先者絕對不願意放鬆的原因,並不是因為怕實力被追上,而是怕產生圍觀者效應。


所以,以後當我們看到電視新聞上造勢活動候選人「跪票」等情事,不能嗤鼻以應,事實上這些候選人忍你我所不能忍,思路清楚且具有強大的執行力,是個硬角色。

沒有留言: